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鬼媽媽》原聲賞:布魯諾-庫列斯的兩極世界

《鬼媽媽》(Coraline)是今年年初上映的一部由導演亨利‧塞利克(Henry Selick)執導的定格動畫電影。這位曾經把蒂姆‧波頓(Tim Burton)的《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成功搬上銀幕的導演又瞄準了這部由尼爾-蓋曼(Neil Gaiman)創作的的這部同名小說,並把它打造成了一部有別於常見動畫風格的作品。而影片配樂方面與人們之前所預想的不同是:並沒有請到之前與其合作過的配樂家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而是轉投了法國作曲家布魯諾‧庫列斯(Bruno Coulais)。如果你沒有聽說過這位音樂人,但也許他的作品你會非常熟悉——《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遷徙的鳥》(Le peuple migrateur)等等,《鬼媽媽》也是這位活躍於法國電影界的配樂家及其罕見的好萊塢作品。



    有意思的是,整部影片的配樂風格與丹尼-葉夫曼以往的同類型作品也有很多交集。音樂中含有大量的黑色色彩,雖然布魯諾-庫列斯筆下的音樂更為華麗,但是還是不能蓋住這濃濃的陰暗氣。影片中的世界有著明顯的兩極劃分:真實世界充滿著灰暗,始終陰雨濛濛,壓得人喘不過氣;另一個「媽媽」打造的幻境卻永遠絢爛多彩,充滿著誘惑力。而音樂表現卻正好與畫面相反,現實世界始終有著暖音色烘托,幻境卻充斥著由電子樂器營造的大量不和諧音。這種兩極色彩的配樂從另一個角度描繪了整部影片的世界觀。

    音樂的構架上,布魯諾-庫列斯採用了人物主題式的創作手法,給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譜寫了對應的音樂。音樂對另一個「媽媽」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從邪惡面展開,而是從誘惑人的假面表現出來,因此配樂在保持極高旋律性的基礎上加入了叫玻璃琴的特殊樂器,這個可以發出叮叮噹噹聲的冷音色樂器與一位成年男性中音相結合,給人夢幻般的感覺,其本身就具頗迷惑性。不知各位還記不記得小女孩卡洛琳(Coraline)前兩次通過隧道爬向另一個世界時聽到的從另一個「媽媽」嘴裡哼出來的小曲,沒錯,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另一個「媽媽」主題。反之,卡洛琳對應的音樂則由一個小男孩的童聲來演繹。這樣一個人聲的對應關係昭示影片所要展現的從啟蒙到懵懂的一個過程,當然,也可以簡單理解為音樂與人物之間的互指。

    另一點需要提及的是,除了我們的主人公卡洛琳和那只遊走於兩個世界的貓外,影片裡的所有人物都在幻境裡有著另一個自己。所以賦予這個幻境的配樂總是充斥著矛盾的,不安的情緒:大量的電子貝斯,迷幻色彩的長笛旋律,無調的撥弦音以及被懸空的曲式結構製造了一個空洞,虛幻且極具殺傷力的配樂效果。影片高潮時,布魯諾‧庫列斯更是強調了整個樂隊中打擊樂的作用,全樂隊飽滿的齊奏又與之前那種空泛的效果形成對比,這樣一種虛實結合的效果也讓配樂更富有靈性,有血有肉。

    此外,影片中還出現了兩首頗具喜劇色彩的獨立小曲:《另一個「爸爸」的歌》(Other Father Song)和《海妖》(Sirens of the Sea)。這兩首充滿著動感旋律的歌曲更像是信手拈來的小作,也有著當年丹尼-葉夫曼的《聖誕夜驚魂》裡歌曲的幾分神似。總的來說,布魯諾-庫列斯在這部配樂裡打造了頗具個人風格特點的音樂,也汲取了他以往的作品大量精華,充分調動了不同的音樂情緒。因此音樂無論在可聽性上還是整體畫面的配合上都堪稱完美,成為今年好萊塢電影配樂中不可或缺的佳作。

專欄作者簡介:

    哈利-波菜:從小聽著約翰-威廉姆斯的音樂長大,也拜威廉姆斯所賜,在十八歲那年成為了正式的原聲愛好者。通吃是現代好萊塢商業片異或黃金時代,白金時代的經典配樂,最近也逐漸開始對國內的電影音樂做一點小小的瞭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