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曾經的捕魚人

  新港園區羅家村的王興坤從事捕魚作業有十多年。他說,在江邊捕魚是一件投資大、回報慢的專案。剛開始捕魚的時候,他每年在捕魚方面的投入有上萬元,雖然能捕到鰻魚苗、蟹苗,還有毛刀、喬丁魚、沙塌皮等長江魚,種類不少,數量也很多。但是當時長江水產的價格不高,一年下來,收入大概在三四千元左右。“現在,行情不同了,長江裏的魚變少了,有些長江雜魚已經很少見到。”隨著魚類資源的減少,王興坤思量著轉行,前幾年,他賣掉了十幾噸的鐵船,將魚網也賣給了收廢品的人,徹底改行了。

  王興坤現在是新時代船廠的一名工人。每天早上,他坐著船廠的班車去上班,工作崗位是開高架車,中午在廠裏吃飯,一直到傍晚才回家,工作既輕鬆又穩定,比原來捕魚強多了。

  從長江轉向內河

  村民孫坤華是個殘疾人,在新港、斜橋一帶,只要提起孫坤華,幾乎無人不曉。

  孫坤華今年67歲,原來住在新港,兩年前他家拆遷,搬到了東阜社區。年輕時,孫坤華的左腿被砸傷後截肢,他僅憑著一條腿行船捕魚,成了遠近聞名的捕魚能手。

  19歲那年,孫坤華從部隊退伍後回家,開始從事捕魚。他白天上工掙工分,晚上捕魚貼補家裏支出。“那時我們是用四方網到江邊拉魚,什麼魚都能拉到,?魚、鯽魚、花魚、喬丁魚、沙塌皮樣樣有,運氣好的時候,偶爾還有刀魚碰網,還能在長江裏釣到河豚。”說起當年,孫坤華立即有了興致。39歲那年,孫坤華失去了左腿,但他不等不靠,照舊在江邊捕魚為業。1991年那年,他買了一條十幾噸的水泥船,他和兒子一邊到長江捕鰻魚苗、蟹苗,一邊到內河裏捕魚。

  八九年前,孫坤華感到身體條件不能適應高強度的捕魚作業,於是他買來一只魚盆,自己一個人到內河捕魚。

  平時,只要天氣好,孫坤華就劃著魚盆到夏仕港、安寧港等附近轉一圈。為了多捕魚,孫坤華早出晚歸。他一般早上6點出門,騎著三輪車將魚盆弄到河邊,然後沿內河一帶用沉絲網捕魚。由於腿腳不方便,他只能用手劃,一天下來手臂很酸。“不過,在河裏捕魚,比在江邊風險要小得多,沒有大風大浪。”為了節省開支,孫坤華出門捕魚時隨身攜帶紅薯、花生當午飯。現在,孫坤華一天也弄不到幾斤魚,偶爾能弄點小?魚、小鯽魚帶回家。孫坤華至今對捕魚很有感情,雖然捕魚掙不到什麼錢,但他卻不願意放棄。

  眼下,沿江可供捕撈的區域開始減少,靠捕撈為業的群體面臨新的困惑,將來何去何從,是繼續還是放棄?捕江鮮者有些徬徨。


  
來源:靖江日報 作者:何旭雲 編輯:錢宋曄
返回列表